将空谈转变为有意义的合作
合作是航运业的热词,但有些案例大获成功,有些案例却没能获得关注,原因何在?在智能海事网络会议上,船东和技术供应商小组表示,关键在于标准、共同利益和治理
合作一词遥遥领先,毫无竞争地成为航运业的年度热词。每次活动、每场小组讨论和会议和每本白皮书都认为合作对于脱碳和推动数字化而言至关重要。
这也是哥本哈根智能海事网络会议上最受关注的话题,来自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公会的 Grant Hunter 在主持小组讨论时向业界精英们发问,如何才能将这一概念付诸实践。
Stephenson Harwood 合伙人 Haris Zografakis 承认,他度过了缺乏合作的 29 年工作生涯。作为 Blue Visby 联盟的协调员,他致力于解决行业最大的挑战之一:船舶在港口间高速航行,又在到达后等待泊位,既烧钱又排碳。
在他的经验中,合作“大多是空谈”。能够发展成行业联合项目、联合开发项目和合资企业的选项很多,“但这些并不是解决方案,只是一些步骤。它们能提高大家的认知,但这是不够的。”他说道。
Blue Visby 联盟成员包括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公会、波罗的海交易所以及英国海道测量局等组织。“只专注一件事”的尝试意在减少并消除全球贸易中最大的效率低下因素以及由此产生的航运业碳排放 – 该数值与丹麦或挪威的碳排放量相当。
“我们需要开发一套能够运用合作要素,能够提出成本和收益分担机制并解决分担激励问题的系统。要从空谈开始,然后努力迈出一步,最后找到解决方案。”他补充道。
数字集装箱航运协会致力于通过开发数字贸易单证来提高物流效率,数字贸易主管 Niels Nuyens 认为这一过程是合作实操的典范。
自“电子账单”首次提出已经过去了 30 多年,但它的关注度依然很低。技术和法律都已经到位,那么依旧拖延的原因何在?“我们去年的研究表明,是贸易伙伴准备不足阻碍了采用电子账单提单。不能因为观望,因为不想做先行者就拖延下去。我们需要共同下定决心来创造合作。”他说道。
来自油轮运营商 Hafnia 的 Dorte Thuesen Christensen 表示,该公司支持使用数字贸易单证,并认为重点在于迈出第一步,这样其他人就会跟进。“已经有部分租船人加入了这一行列,而且我们一直在努力创造需求;如果客户没有需求,就永远实现不了。”她说道。
有人认为数字集装箱航运协会 (DCSA)“尚未成功”的关键原因之一是标准,Nuyens 对此表示同意。“只有在通用标准的基础上才能落实电子账单。在此基础上展开合作显然会更加容易;建设这样的基础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因为所有成员虽然都有相同的抱负,但也都有着自己的观点。”
咨询公司 Novamaxis 总监 Peter Schellenberger 此前成立过讨论数字解决方案的工作组,然后发现租船人和保赔协会的加入意愿最低。“他们在情感上并不属于这场讨论。”他说道。
这样一来,主导每次讨论的都是相同的群体,Schellenberger 也分享了关于新解决方案和行业变局的调查结果。“只有 20% 的船东和管理者对此感兴趣,对变革持开放态度的占 30%,另外 50% 的人除非监管要求,否则不感兴趣。”他说道。
他还认为,行业指责海员对船上新技术缺乏兴趣是不公平的,并且根据他作为船舶管理人的经验,技术团队已经把相关决策权收归岸上。“把船员重新纳入决策流程才是现代化的做法。由他们把数字产品和服务带上船,也会为留职率和工作积极性带来正面影响。”他补充道。
Thuesen 称,制定投资决策肯定需要密切合作。建造低排放船舶需要下定决心,这样的决心需要租船人以定期合同的方式提供支持,以便分担风险。“因为这种方式尚且不够成熟,所以我们要摆脱那种‘你赢我输的思维模式’。你必须表现出自己的领导力,然后让合作伙伴也投身进来。”她补充道。
Seaspan Corporation 的 Rajesh Gopinathan 也同意称,设计和建造(其所在公司长期租给班轮运营商)的船舶需要合作,特别是需要与船级社和租船人展开合作,才能造出在采用燃料解决方案的同时还能够保障燃油供应链的船舶。
Zografakis 又拓展了自己的主旨,摒除了对合作的简单理解。为了让合作有意义,他提议将标准制定、利益共享和治理结合起来。
“标准制定是一项庞大的工作,我们现在做得还不够。共同利益的意思是,要进行有意义的利益共享。要解决“高速航行然后等待”的问题,从技术方案上讲是容易的,难点在于治理和利益共享。”他说道。
他提到了航运业共同经济利益的主要范例:共同海损,也就是所有利益攸关方共同分担人员伤亡责任。
在治理方面,他提到了保赔协会的形式,该协会就属于合作共担风险的互助协会。这些由竞争对手组成的协会以实现共同利益为目标,在自治基础上展开运营。“这样是行得通的,我们采用的也是类似的形式。只有具备这些要素,合作才有意义。没有这些就都是空谈。”他说道。
但是,随着行业对效率措施的关注加大,是否存在出现数字鸿沟,也就是财力雄厚的大公司遥遥领先,而小公司被抛在后面的危险?
Schellenberger 认为,规模未必决定一切,关键在于过程中的投入程度。“这对于中小运营商而言都是机会。能否成功还要看培训方面的投入,最关键的还是在于实施以及拥有具备实施能力的船上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