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是透明性,那么现在问题是什么?
众所周知,当今世界,哪里有坏消息,全球媒体的注意力就会迅速转向哪里。而“长赐”号轮船的搁浅甚至算不上特别糟糕的事件,因为此事件没有造成污染和伤亡,其背后也没有什么险恶的原因。
待事故报告出来后,我们会对此事件有更多深层次的了解,因为尽管国际海事组织常常抱怨很多海事事故发生后都没有相关报告,但此次事件规模较大,让人无法忽略。
此事件在一定程度上转移了媒体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注意力,这也说明,随着疫苗的广泛推行,世界正在朝积极的方向发展;至少在西方,消费市场已开始复苏,民众的生活也开始慢慢恢复常态。
尽管我们不能期望媒体热度会一直持续,但其已让我们意识到对全球供应链的有序运转十分关键的阻塞点的重要性。
虽然搁浅的确切原因目前仍未有定论,但我们已然能够从中得出的启示是,船舶导航应做到更加安全,掌握更多信息及了解船上所发生事情的需求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背后的理由很多,安全性便是其中尤为重要的一项。过去 12 个月,由于疫情影响,全球几乎处在停滞状态中,但如果因此就认为行业稳定性方面的短期和长期威胁已经消失,那可就错了。
那些导致问题的问题依然存在,无论是全球对在亚洲的势力范围的争夺,中东海湾地区区域风险和航运袭击的增加,还是东南亚地区或西非附近海域持续存在的海盗威胁。
从另一方面来看,全球航线克服了两大洲以及通往北亚之门户的窄点;此外,到目前为止,此次重大搁浅事件尚未造成贸易中断,我们可以欣慰的是,一切在良好运转,风险得到了很好的管理。
但即便如此,随着全球船队的迅速增加,自动识别系统对船舶的监控已几乎达到极限,即使使用专用的托管卫星有效载荷。如此多船舶同时停在一片拥挤的水域中,自动识别系统数据提供商不得不寻求新的方法来验证信号,以改善他们所提供数据的质量。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船队管理者愈发觉得,正如近期发生的事故(不仅仅是“长赐”号)告诉我们的那样,我们很可能还不太清楚船上发生了什么事。Wakashio 号轮船的搁浅事件表明,很多莫名其妙的原因都会导致事故发生,并且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在偏离航线计划的情况发生时,应有实时警报发出,并要求船队管理者做出响应,无论是在白天还是夜晚。管理人员不能因任何理由失联或对船舶状态全然不知。
“长赐”号轮船的搁浅不一定意味着准时航运的终结,部分媒体曾经猜测供应链会因此而停顿。事实上,这恰恰说明了为何更好的计划调度和交通管理对数字化及最终脱碳化的航运业至关重要。
优化船舶航线和准时到港已成为公认的运营改进措施,通过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减少船舶在航行中及进入港口时的温室气体排放,这样可以为行业带来诸多益处。准时的概念限制了船舶在港口外空转的时间,这可以通过在航行中优化航速,确保抵港和离港无不必要的延误来实现。
施行准时到港的概念需要对航行各方面有全面的了解,包括港口作业情况,因为这可能需要在航行过程中偶尔提高航速(船舶油耗会因此而增加)。但如果这样可以大大缩短在港口等候的时间,则最终的整体消耗量和排放量可得到有效降低。
现代船舶运用各种技术来预估到达目的地所需的时间,但是船舶运营商却面临着更大的问题。其中包括船舶结构或发动机性能相关信息的保密,这些信息或能提高估算的准确性,并有助于计算及优化性能。
对于某些类型的船舶,例如油轮和散货船,降低速度可能会导致违反租船合同,这就使得准时航运模式变得不切实际。与租船人的密切沟通及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坚定承诺是准时航运的前提。
港口的准时运作同样存在多重障碍。仅少数大型港口具备充足的管理系统来预估港口在 24-48 小时内可用的资源,例如引航员、拖船或泊位。要实现自动化及进一步优化,还需要做到信息传输格式的标准化。
显而易见,实行准时航运和最佳航线的概念需要船东/船舶运营商、租船人、交通管理负责人及港务局之间密切合作,努力克服合同责任,并在技术和运营方面不断更新。
事实上,在这个充满政治、运营和技术风险的世界中,船舶真正需要的是在整个航程中获得更好的数据和完全透明性。在这一切成为可能之前,行业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